我這幾年在不同的海洋間不斷的旅行,其實感觸很多,其中最大的感觸是自然真的遠遠超過人類所能想像的。
前陣子有朋友問我,如何讓孩子學習擁有國際觀?
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很深的,因為這關係到對自身的認知與對外界不同文化訊息的感知。缺一不可。
對於自身所處的海洋、土地如果不瞭解,那就沒有原點。沒有原點,就很難去比較理解不同的環境、文化。
但即使具備了對自身的理解,如果沒有放下成見,去感受接納與自己不同的,那也無法擁有國際觀。即使遊歷多國,也不過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看似不同卻又相似旅程。
只有當我們理解了自己,並把心開啟,願意去理解接納不同的環境、文化,這時才有了「國際觀的基礎」。接下來的旅程也才能「真正的看見」國與國、人與人的不同與相同。
然而這只是由「原點」展開成為「線」,再接著往上與往下,才能拓展開來「面」的認知。
不管是旅往歐美,或是東南亞、甚至非洲,都是必須而且有益於理解世界真正的模樣。
其實台灣已經在世界全球繁榮指數排名 20,全球競爭力排名 14。在 169 個國家中,已經是前段班。所以往上的部分與其他先進國家的差異不大,但往下的部分卻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。
所以我這幾年常跑菲律賓,除了理解各種不同的文化,海洋環境,還有經濟上也相對比較可以負擔以外,千島之國的菲律賓,不同地域的環境、文化差異,更是讓我深感興趣。
相對於台灣,菲律賓平均收入低很多,大概是 1/4-1/3,有些貧窮地區更是月收入只有 2-3000台幣或更低。但島與島之間的差異卻非常大,有些很富裕乾淨,有些卻是很混亂骯髒。他們呈現出了更多的面相,讓我可以體會感受世界真實的模樣。
而他們對應環境保育的作法,有蠻多都頗值得台灣好好學習。
雖然相對的他們也有炸魚,環境污染破壞等等的問題,但也都正巧呈現了 50 年前台灣的樣貌。台灣也是經歷貧窮、經濟成長、環境破壞,到現在霧霾滿天,我們做錯了什麼?錯過了什麼?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?在我來說,菲律賓提供了許多不同時間段與選擇的面相,非常值得大家一起深思,我們還能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些什麼?
由點 > 線 > 面,然後不同時間軸的觀察與理解,這就是我的海洋教育想給孩子們的世界觀。